本报讯(记者刘勇、许卓)这些天,一份“非常高考成绩单”在网上被广泛转载。8月25日,本报题为《非常高考成绩单:名牌大学农村学子越来越少》的稿件见报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等新闻、门户网站转载。针对农家子弟越来越考不上重点大学的趋势,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城乡高考二元差距的深度忧虑。
教育公平问题引发深度忧虑
在凤凰网,报道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270多人参与评论。贵州省网友“0853DSLAK331233”说:城市化的政策,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城市化,这也同时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缺乏优良的师资,在高考的竞争中势必被淘汰下去。四川省成都市网友“xsz1956”表示:高中阶段本应属于基础教育,招生应有规矩,高中招生一片乱象,使很多县级高中生源不稳定,对义务教育影响极大。有些所谓优质高中,是靠把别人优生挖走而取胜,并不是他办学水平就有那么高。基础教育不是产业,非法办成了产业,可悲的教育乱象!北京市一位手机用户网友尖锐指出:应试教育卷土重来,是社会官本位化,追名求利化的集中反映。
腾讯网的网友也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南宁市网友“阿Q乱转”说:我也是农村一所中学的教师,对此我也深有同感,县城的中学每年要从我们这里挖去上百名“尖子生”,剩下一些是想去也不能去的学生。但每年的中考也不见得他们好到哪里去,不少农村去的“好学生”到县城后,远离家人的管教,逐渐堕落。然后又被县城中学以各种借口退回原来的所谓“服务范围”,我们则是无条件接收。
名牌大学中的农村学子越来越少这一深层问题也被更多主流媒体所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均进行了进一步报道。8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农家子弟,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反映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向上的通道越来越窄的现象,呼吁要尽快改变以城市和权力为轴心分配资源的现状,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8月29日,新华社也播发了新华视点,反映了类似问题。
资源配置不公引得硝烟四起
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是引发城乡高考二元差距的根本原因。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公引发的金钱与权力之战,非但在农村,在城市也是硝烟四起。而名目繁多的择校费则是战争的形式。
南昌的小安今年中考成绩为559分,刚好高出南昌二中的择校分数线1分,他花了3万元择校费进入南昌二中就读。小安的同学小蒋今年中考分数不理想,只有478分。小林的母亲找了许多关系,终于让小林进了南昌十中,也花去了3万元左右的费用。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表示,自己孩子今年中考成绩也不理想,托人花了2.4万元把孩子弄进了南昌一中。据她了解,今年二中、附中的择校费都是3万元:“这些重点中学的择校费官方都是一口价3万元,但如果找到关系的话可以不用交这么多钱。”
初升高如此,小升初同样不能幸免。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小学升初中的跨地段择校费的基本价是4800元,但其实每个学生、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还是要看小孩的考试成绩怎么样”。他小孩今年参加了南航附小的升学考试,按照“潜规则”,如果上了择校分数线就只需交4800元,“可是我的小孩离该校的择校分数线还差1分,于是又多交了2000多元‘自愿捐助费’。我去交钱的时候还看到有学生家长交3万元的。具体这个钱数怎么个算法我们也不知道,反正为了小孩读书,都是学校说要交多少就交多少了”。据这名学生家长介绍,当时他还托到关系可以进外国语学校,“不过要交3万元,而且外国语学校离我家比较远,所以还是没去”。
一个比交钱更让人叹息的事实是:并不是有钱就能交得出去的,要找对了人才有交钱的资格;交出去的钱别说是发票,连收据都别想拿一张。
现实是残酷的,正如一名考上重点大学孩子的家长的感慨:“考大学,考上重点大学,没有接受好的中学教育是万万不能的!”而经济这个基础,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越来越成为不公正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