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近日,东华理工大学教师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突破性成绩,东华理工大学获得参赛高校优秀组织奖。
为进一步推动东华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创新发展,提高广大一线教师教学创新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发挥“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崇尚教学的良好风尚,东华理工大学新闻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现开辟【全国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风采】专栏,将学校在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教师的先进事迹予以展示。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郑志坚)
郑志坚,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华理工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从教以来,他始终秉持着“教学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创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之火。郑志坚时刻谨记教学的精髓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为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他创新性地提出“趣化原理、专工实践、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法,将化工单元操作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趣味化、实用化。他通过各种趣味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从而主动去探索新知识;专工实践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实践的教学过程;思政育人即在课程中将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将化工原理课程打造成为化工专业学生心目中的金课,成功地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之火。近年来,他主讲的课程先后获批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
郑志坚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好习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多次利用业余时间和化工企业开展合作,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将企业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他不断参加专业课程教学研讨会,学习同行的优秀教学方法,持续尝试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有效地融入了创新创业和专业课程的实践。他先后主持了一项江西省教学改革项目、多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并带领学生在全国化工实验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此外,他坚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先后获得多项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西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西交利物浦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
“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去了解知识、增长见识、知道原理、并能利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郑志坚如是说。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