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更多现代农业人才,才能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生态文明建设之卷、世界发展贡献之卷
“顺天时,量地利”,这是一些人对农学的认知。面向未来的高等农业教育,会是何种面貌?应该怎样展开?
变革正在进行中。创新小麦育种技术,让小麦能够抗干旱、抗高温,中国农业大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智慧;建成无人水稻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华南农业大学积极解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新设生态修复学专业,培育大自然的“医生”,南京林业大学着眼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调整专业设置……2019年启动新农科建设以来,我国涉农高校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出现了格局性变化。
未来已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范式引领农业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农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农业高校作为农业智力资源的集聚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理应更好担负起培养未来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努力对标新质生产力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才能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更强大的智力支撑。
学科布局要有“新突破”。现代农业的内涵超越了传统范畴,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的耕种与收获,还深入微观世界探索农作物生命力的奥秘。它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从播种时机到灌溉水量再到病虫害防治,利用大数据、智能设备精准把控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它向着二产、三产延伸,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以市场思维推动农业发展。因此,涉农高校要紧紧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需要,新设一批、优化一批、淘汰一批涉农专业。
人才培养要有“新模式”。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应更具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在知识体系设计中平衡好“宽”与“深”“基础”与“前沿”等关系。科技小院模式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让学生接触农村,砥砺志向,激发兴趣;“强基计划”“拔尖计划”“101计划”分类推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推动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学科交叉与融合走向深入,方能更好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卓越人才。
开放合作要有“新视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农业问题超越国界,农业教育应树立全球视野。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进校际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打造国际化的学习与研究环境,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应鼓励涉农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参与国际农业标准规范研制,共同推动全球农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培育一粒粒种,滋养一株株苗,关乎国之根本。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提升师资能力,培育更多现代农业人才,才能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生态文明建设之卷、世界发展贡献之卷。助更多知农爱农人才圆梦希望的田野,农业教育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