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全媒体记者 刘 斐
“2024年,南昌大学新增6个博士点,博士点总量达31个;以食品科学为主的农业科学跻身ESI全球前0.293‰,4个学科新晋全球前1%;新增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个,引进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省级人才100人次,高层次人才增量达91人,一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说起这一组数据,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如数家珍。
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双丰收’,谢明勇院士斩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标志着学校科研实力迈上新台阶。”罗嗣海介绍,南昌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也是成果颇丰,已经与江铜、江钨、中微等龙头企业达成10项合作项目。
立德树人成效同样亮眼。“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摘得2金5银14铜,冯彬同学在巴黎奥运会勇夺银牌,李晨洋同学以5.85米刷新全国撑竿跳高纪录。”罗嗣海说。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2025年,南昌大学将聚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凝心聚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江西加快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罗嗣海说。
“学科建设突出特色,打好‘一提一进’突围战。”罗嗣海介绍,南昌大学将集中资源推动材料、食品学科冲击更高水平,构建“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集群,同步实施“284”人才工程,做大博士后招收增量,创新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模式与机制,完善人才成长与发展全链条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必须紧盯国家急需,把论文写在江西大地上!”罗嗣海介绍,围绕服务“1269”行动计划,南昌大学正积极推进省实验室建设,有组织地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协同攻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材料、食品及医学科技创新高地,深入推进3个“十百千”工程,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必须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罗嗣海表示,2025年,学校将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组织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出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建设方案,推动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改革,全力推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提升人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