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91-86849968、86849626 ∣ 投稿邮箱:edujxnews@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 > 教育新闻

三位一体 整合资源

万载“家校社”共绘教育“同心圆”

2025-03-25来源:江西日报编辑:肖文忠作者:邹海斌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海斌 通讯员高叙景)“学长你好”“爸妈开讲”……万载县第二中学开设的“家校社”共育新课程,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近年来,该县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成为江西省第二批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试点县,多所学校获评“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校。

  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着育儿的主责。万载县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好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鹅峰实验学校,课外亲子阅读、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通过这样的日常互动,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有了更多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家辅导孩子学习,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万载县广泛深入推进“万家灯火”幸福家庭建设,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亲子共读”活动,开设“家长访谈”栏目,针对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不愿与父母沟通等普遍问题,邀请家长分享育儿经验。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目前已有1383名教师取得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证书。他们用专业知识为家长答疑解惑,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

  万载县发挥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开办“家长夜校”和“家长大讲堂”,邀请教师、家长分享亲子沟通、居家安全、心理健康等知识,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全县中小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校园开放日”、艺术节、亲子运动会等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学校的教育环境,增强家校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万载县通过开设特色课程、搭建沟通平台、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深度融合。针对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德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马步中心小学、岭东中心小学建立激励机制,学生在达成目标或改正不良行为后获得“成长币”,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或参与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万载县整合社会资源,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五大”工程,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县设立36个奖教助学基金,总金额5898万元,其中2024年奖励优秀教师1143名、资助优秀学子2293名,资助金额876万元。“护苗夏日平安”工程在全县181个村建起了游泳池;“红色研学”工程用好当地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同心护苗”工程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爱和照顾。深入推进文明礼仪工程和万师访万家工程,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综合素养,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江西网警在线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红盾标志